侯是有

2016-2017考研全程总结(部分)

因为部分要去买资料当做增殖品,所以只上传一部分 ==。

考研的大幕终于完全拉下,人生也开启了另一番景象。这么久以来总是有种感觉:考研是种很玄学的东西。作为一种即时性质的考试,它并不能保证你能够稳健的发挥出你的水平。过了初试,也还有另一个玄学的复试等着你。就好像是命运的戏弄,有时候不经意的安排反而能让事情成功。

初试:初试最大的教训就是缺少现场的模拟感,时间上的预估也非常的麻木。一轮复习持续到了十月,刚完成却又拉下的前头二轮复习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整个的数学复习就像被拉入了全书的知识点的大坑里,怎么都无法逃脱。如果现在再跳回去,我会怎么做,我会起码先好好的搞好自己的笔记本,不会做过之后就再也不想看。然后做题,起码要把那本同步训练多看几遍,然后在基本点搞懂之后不必把全书上的每一题都看。根据笔记本跟同步训练的情况全安排定时的复习计划。专业课的复习算不上成功,但我觉得自己搞懂了每个很重要的点,并且投入了自己的很多思考,让自己慢慢熟悉了那种热爱的感觉。但缺点还是没有复习计划,到现在我已经根本不敢说自己还记得什么确切的知识。政治的复习受到数学跟专业课的挤压,后期的安排非常的难堪,基本每天投入两个小时来原地踏步,根本谈不上太大的进步和累积。

我还记得我那时(考前的一个月左右)的安排一般是这样:上午9点左右到图书馆,然后花半个小时去背一下政治或者是之前的英语的小短文(到考前一周延长到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政治,半个小时英语)。然后就是数学,数学会赶之前的复习内容跟试卷,下午先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政治习题(或者英语习题),然后开始复习专业课。晚上就赶一下各个学科的试卷。因为时间很紧张,所以每天都必须给各个科目安排进度。但是这种断层式的学习方法让几乎每一门的复习都陷入了停滞。

我发现对于我来说单独设置一个小时的学习片段对于一个科目来说几乎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当然前提是你需要深入某个部分。突然开始响起每节课45分钟的安排,初三或者高三的安排都会至少是两节课连上。这在以后的安排上一定要注意。而且在日程表上有一些东西是不太容易细化的,当时经常使用番茄工作法。当时的做法很愚蠢,比如两个番茄掌握多元微分,这种依靠理解的题目不像那种记忆题目,有时候状态好也许很快就能记住,但是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应当换个指标比如说不是看完全书就叫理解,去做题反思也可以啊。因为主要的目标是考试吧。

复试:******?%……**&*&*&()*()()*){}
嘿嘿

评论